广阔农村,大有可为。6月底至7月初,经管学院乡村振兴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小组火力全开,分赴大余县、浮梁县、万安县、广信区、高安市等地开展“驻村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走村入户、田间劳作、乡村问计等,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勃勃生机,为驻村服务地送去了“金点子”,提升了振兴班成员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7月1日至7月7日,产业兴旺小组深入江西农业大学“十四五”乡村振兴定点帮扶乡村——江西省大余县池江镇杨梅村,开展“驻村服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杨梅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揭牌、乡村振兴战略社会调查等活动,充分将智力资源与农业实际相结合,让美丽乡村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打造富有乡土特色的富裕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针对杨梅村产业结构单一,带动经济效益增长的作用较小的问题,组员们认真调研、记录数据、提出可行方案。此次调研活动,给了更多青年学子们广阔的空间去探索“三农”建设,有利于其专业知识领域的深耕,有利于农村基层建设,有利于把提升农户生活质量的前沿知识带回到乡间田野,为产业兴旺贡献农经力量。
6月26日至7月3日,“生态宜居小组”与“大学生经济研究协会”组建的“乡村振兴服务团”抓住学院创建“经益求‘金’”品牌建设契机,赴鄱阳、浮梁两县,开展科教文卫“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主题嵌入“德智体美劳”五育中,通过“红色走读”铸德育、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言献策固智育、晨跑锻炼强体育、法润心灵化美育、DIY制作炼劳育,创造性地以“高校(大学生社团)”为依托,在“三下乡”中“五育并举”,创造性地探索出“党建+政府+高校(大学生社团)+企业(基地)”服务乡村振兴的“五五”新模式,为助推当地乡村振兴及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6月30日至7月4日,乡风文明小组赴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开展“驻村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首先参观省级龙头企业——江西联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学习到“订单式的现代农业”先进的经营模式,随后去到万安县绿丰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聆听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新农人”邓兰云先生主讲的农业经营理念课,真正做到以学促行,以行促学。组员们还深入高陂镇高陂村,窑头镇鲁下村、通津村、坪头村等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实地感受“三农”现状。乡风文明组重点关注农村高价彩礼现象,通过调研,总结出了高价彩礼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为乡风文明健康良好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6月27日至7月4日,治理有效组赴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石人乡石人村开展“驻村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在石人村开展了耕读教育实践、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乡村留守儿童夏令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该村是一个户籍人口超过五千人的大型村庄,乡村治理难度很大,因此重点围绕如何改进乡村治理状况、提升村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等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在实践结束后,治理有效组全体成员与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座谈,根据实践期间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改进村庄治理、促进村庄更好发展的建议,村干部对于同学们的建议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通过此次驻村实践服务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对乡村治理的认识,也增进了大学生与当地小学生的感情交流,为村庄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贡献了微薄之力。
6月25日至7月1日,生活富裕组赴江西省高安市相城镇矿山村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入户调查、走访调研、开展座谈、实地观察等形式,团队成员围绕粮食生产、土地利用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短短一周的时间,小组走访了18个村小组,走进村民家中,近距离感受农村生活画卷。调查发现,矿山村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机耕道建设、水渠硬化、土地平整等措施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增强了农田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真正达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主动扛起了粮食安全的重任。此外,绝大多数农户种植双季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积极流转土地,开展规模经营,基本很少见到土地抛荒现象。相城之行,培养了团队成员的“三农”情怀,坚定了其为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奋斗的决心。
据悉,乡村振兴班由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20年6月首创,每年一届,2022年已办至第三届。班级根据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体要求分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小组,每组配备2-3名专业指导老师。开班以来,该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每年寒暑假,由指导老师带队,分赴江西各县乡(镇)、村(村小组)乡村振兴示范点(基地)开展“驻村服务”实践活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供稿:“乡村振兴班”各组指导老师 编辑:余文慧 审核:郭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