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济民展风采,重走苏区绘新图。2022年6月29日至7月5日,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火炬手”红色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前往革命老区赣州市于都县,围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开展重走红色道路、探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用青春绘图,献礼党的二十大。
队员到达于都时的合影
重温老区艰苦奋斗历程,学思践悟党的初心使命
于都是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赣南第一支工农武装和中央红军长征总的集结出发地,还是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坚守的最后一块根据地、中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起源地。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前往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于都长征第一渡、梓山镇山峰坝渡口、罗坳镇步前村红军第五军团旧址、祈禄山镇红军小道、黄麟乡井塘村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等重要红色场所,重走红色道路、追溯红色记忆、践行初心使命,在实践中学习红色故事、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队员在金沙村参加座谈会收集红色故事
在那个灰暗的年代,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无数共产党人靠着对信仰的坚定不移以及人民的爱戴拥护,最终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火炬手”红色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从渡口到小道,从旧址到田间,从草鞋到手术台,一路追寻着红军的脚步,时隔八十多年,在历史这扇厚重的玻璃前看到了苏区革命先辈们的伟岸的身影,就仿佛他们从未离开过。
队员参观黄麟乡井塘村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
智慧农村赋能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助力产业复兴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实践团队来到了梓山镇潭头村。在村口中心位置一座红旗形状的雕塑上面,豁然写着一行标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爷爷的家就在潭头村的入口处。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革命老区人民的牵挂,来到这里考察,同当地镇、村干部及孙观发一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从那天起,孙观发被乡亲们称为“最幸福的人”,他的家也成为网红打卡地。孙观发还在村里经营起“饮水思源”餐馆和超市,他将自家种的绿色蔬菜和养殖的土鸡、土鸭摆上桌,颇受游客们喜爱。除去用来直接招待游客,潭头村还开设网店,通过网络将绿色蔬菜和土鸡土鸭销往全国各地。2021年,孙观发一家的收入达到近20万元。曾经“梓山潭头,吃苦两头”,现在潭头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三产融合”示范村。
图为队员倾听孙观发老人的讲述
随后,实践队成员在梓山镇黄强书记带领下,参观“硒博馆”。“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梓山镇不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市于都县时的嘱托,大力实施“硒+”战略推动富硒产业发展,将“富硒牌”打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响,打造了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基地、万亩油茶产业林和千亩脐橙产业带,还充分利用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大棚。潭头村更是以万亩富硒蔬菜基地为龙头,组建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务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385户农户实现土地流转,户均增收1300多元;124户农户通过合作社参与蔬菜种植,每亩平均收入1.3万元;带动本村200余名村民在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图为队员参观智慧蔬菜大棚
图为黄强书记为队员讲解硒的功能
智能制造助推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引领经济转型
近年来,于都抢抓战略机遇,按照“数字经济”新理念,坚持紧跟前沿,引导制造业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业实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在天键集团有限公司,实践队成员参观了公司的龙头产品和实验室,充分感受新技术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新动能。天键集团借助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依托智慧车间、智慧管理等数字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效益提高。
队员参观天键集团有限公司
“火炬手”红色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学习到了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改变生活的精神,看到了在数字经济引领下于都的产业转型与发展,看到了在红色精神引领下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踔厉奋发的昂扬场景。
贡江对岸于都新区
八十八年前,红军长征从于都出发,春去秋来,时序更替,八十八年后的今天,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火炬手”红色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来到这里学习调研,找寻革命先辈的足迹。过尽千帆,于都河依然静静地流淌,于都这座红色之城正在新长征路上阔步前行。
供稿:马超、钟奕阳 编辑:赵晨刚 审核:赵刚